熊振林的案子,可能和那些真正的杀人狂比起来,并没有那么大,但是此案却生在2oo9年,当时的刑侦手段已经越来越健全,因此这种大案已经很少生了。
熊振林出生于一个二婚家庭,上世纪7o年代初期的时候,他老妈的老公因为某些事情想不开,选择了投湖自尽,他这终身一跃,让中国多了一个暴力杀人犯。
此时熊振林的老妈已经有了三个孩子,那个年代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过日子很难,所以老妈没办法,只能又找了一个男人。
这个男的是个铁匠,名字叫熊大英,时间到了1974年2月18号,他的亲生儿子出生了,由于老婆还带来了三个孩子,所以这个小男孩排行老四,也因此得了一个熊四的外号。
熊四的出生可把老爹给乐坏了,由于老爹是打铁的,整天舞刀弄锤的,颇具一些江湖气息,他希望这个儿子以后能名震武林,所以就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熊振林。
老熊家好几代都是单传,而是他此时年纪已经不小了,好不容易找了个媳妇,而且这个媳妇之前已经生过三个孩子了,估计以后再生也费劲了,结果这一胎就给自己生了个儿子,老熊把这个儿子视为了掌上明珠,从此就开启了惯孩子模式。
不过虽然熊振林从小到大家里人对他都是百般娇惯,但是熊振林过的却并不幸福,因为他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。
原因是因为熊振林的母亲是当地一所高中的老师,学历非常高,但他父亲却是个没文化的铁匠,用夸张一点的比喻来讲,就相当于一个企业高管嫁给了一个扫大街的保洁,门不当户不对。
从熊振林母亲的角度来看,要不是当时的时代原因,而且我带着三个孩子,根本就轮不到你这个大老粗,但是事已至此,也只能凑合过了。
所以当那个特殊的十年过去之后,熊振林的母亲就调去外地教书了,对孩子的关心特别少,而且两口子经常分居,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。
所以虽然熊振林从小在生活上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,但家里对他的关心和教育却特别少,因此他并不觉得自己幸福。
时间到了1992年,熊振林已经十八岁了,他来到了随州,到当地的技工学校上学。
来技工学校上学的孩子,基本上都是学习成绩不咋地的,有很多甚至是问题青年,熊振林也是一样,从小家里就惯着,整天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,结果刚上学没几天就跟别人打了一架,直接被学校给开除了。
这个结果对熊振林的影响很大,因为那个年代的技工学校毕业后是包分配的,他这一被开除,相当于丢了一个进国企工厂的铁饭碗。
但是熊振林不在乎,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,他直接回家,去老爹的企业里上班了。
老爹的企业往大了说叫资源再利用公司,往小了说叫废品收购站,实际上就是个收破烂的,因为规模太小了,就一个小破房子。
熊振林每天就守着这个小收购点,造的埋了吧汰的,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小瘪三,别说名震武林了,连来卖破烂的外五县的社会小青年都镇不住。
这样的日子熊振林混了两年,到了1995年,他老爹因为肺结核去世了,熊振林在悲痛之余,只能被迫继承了父亲给他留下来的产业。
从这一刻开始,熊振林性情大变,不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了,因为他知道家里的顶梁柱倒了,自己得撑起家庭的重担,所以开始拼命干活,不怕苦不怕累,一心就想多赚钱。
由于小伙知道过日子了,所以马上就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,这女的和她同岁,名叫刘季华。
刘季华也是穷人家的孩子,她看到熊振林的第一眼就相中了,觉得这小伙又老实又勤快,虽然穷了点,但自己穷啊。
刘季华坚信贫穷只是暂时的,只要人靠谱就行,所以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,1996年就正式结婚了。
两个人结婚之后,决定一起努力改变现状,经过商量后决定,收破烂这行不能再继续干了,又脏又累又不赚钱,干脆去武汉开摩的算了。
结果两人到了武汉干了一段时间之后,现这玩意和想象的不太一样,生意并没有那么好,于是赶紧改道,又去做起了卖鞋的生意。
卖鞋的生意干了两年,也是半死不活的,没赚到什么大钱,最后两人一合计,这样在外面飘着,也没太大意思,还不如回老家收破烂呢。
就这样,1999年,两人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,回到老家重新干起了收破烂的生意。
这回熊振林的心踏实下来了,也不再那么急躁了,做生意踏踏实实,价格非常合理,从来不投机取巧,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2oo3年年底,机会终于来了。
这段时间熊振林的废品收购站旁边正在修高公路,而且这一段都是高架桥,因此到处都是工地。
刚开始有一些工人把工地上的钢筋边角料拿到熊振林这里卖,但是到了后来,就有人直接到工地上去偷了。
这些人成捆成捆的把钢筋偷出来,直接就近卖给了熊振林,熊振林来者不拒,而且不管你是钢筋还是废铁,到我这都是一个价。
但是他往外卖就不一样了,七八毛钱收过来,转手就能几十块钱卖掉,几十倍的利润就这样产生了。
两年多的时间下来,熊振林就彻底达了,他在废品收购前边买了一块地,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洋楼,而且另外还买了两间门面房和一个两室一厅的楼房。
坊间传闻熊振林此时的资产已经上百万了,他那个收破烂的小收购点也扩大了规模,变成名副其实的废品收购站了。
不过俗话说的好,男人有钱就变坏,熊振林也一样,但是他的变坏并不是堕落放纵,而是有原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