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在与袁绍的紧张对峙中,他一边巧妙地施展外交手段,力求缓和双方关系,一边紧锣密鼓地着手解决眼前的粮食危机。
一日,曹操在府邸召开了一次紧急经济会议。与会者皆是曹操的心腹谋士和将领。
此时,韩浩挺身而出,提出了自力更生的策略。
“主公,依末将之见,我们应当自力更生,在己方控制区内屯田。如此一来,既能解决粮食问题,又能摆脱对其他势力的经济依赖。”
“嗯,韩将军所言甚是。那么,关于屯田之事,你有何具体建议?”
“主公,我们可以委任典农中郎将任峻和羽林监枣祗,领导军民在许县郊区屯田。待时机成熟,再将此模式推广至其他州郡。”
“好!就依韩将军所言。任峻、枣祗,你二人听令!”
任峻、枣祗:“末将在!”
“命你二人负责领导军民在许县郊区屯田,务必全力以赴,确保粮食供应。如有成效,就把此模式推广至其他州郡。”
袁绍的直接统治地区却显得格外特殊。这片土地肥沃,粮食产量丰富,夹在三位屯田的诸侯之间,却依然能保持粮食的充裕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无疑说明了一个事实:在当时,屯田规模最大、效果最好的,非袁绍莫属。
袁绍治下的屯田,得益于其广阔的疆域和肥沃的土地,更得益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。
在众多农业专家中,枣祗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而闻名遐迩。袁绍对枣祗的才能极为欣赏,多次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和聘书,希望能将这位农业领袖纳入麾下。
袁术,胸怀大志,意图代汉自立。他深信三统、五行终始思想,又对《春秋谶》中“代汉者当涂高”的预言推崇备至。而他手中掌控的九江郡当涂县,更让他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天意所归。
在被曹操逐出兖州之后,袁术逃至扬州九江郡,事业竟然意外地焕了第二春。
他屡战屡胜,横扫东南,威震四方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他获得了传国玉玺,这无疑为他称帝增添了底气。此时,河内人张蜅又送来预言符命,种种迹象都与当年刘秀在河北称帝时如出一辙。
一日,袁术大会群臣,神情严肃地说:“诸位,如今刘家衰微,海内鼎沸。天下百姓,苦秦久矣。而我袁家,连续四世担任公辅,深受百姓爱戴。如今,天命所归,民心所向,我欲应天顺民,代汉自立。不知各位如何看待此事?”
群臣闻言,纷纷议论起来。有的认为时机已成熟,袁术应顺应天意,登基称帝;有的则担忧此举会引天下大乱,劝袁术三思。然而,袁术心意已决,他坚信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命之子,是时候揭竿而起,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了。
踌躇满志的袁术,身披龙袍,头戴金冠,站在寿春的宫殿之上,俯瞰着脚下的一片繁华。他眼中闪烁着得意的光芒,嘴角挂着志在必得的微笑。今日,他在此称帝,宣告天下,他袁术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。
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袁术心生一计,希望通过儿女联姻,与邻居吕布在徐扬地区结成政治同盟。这样一来,既能让自己的登基大典显得更加伟岸,又能借助吕布的兵力,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政治头脑简单的吕布,听到袁术的提议,不假思索便答应了。他兴高采烈地将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,送上接亲花车,准备送往寿春。花车队伍浩浩荡荡,沿途引来无数百姓围观,热闹非凡。
陈珪匆匆赶来,一番肺腑之言让吕布陷入了沉思。
“袁术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自称皇帝,已成为众矢之的。你将女儿嫁给他儿子,岂不是置女儿于险境?”陈珪忧心忡忡地劝说道。
吕布闻言,心中矛盾不已,长叹一声:“可女儿已经启程,我若反悔,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?”
陈珪紧追不舍:“是天下人的看法重要,还是女儿的安危重要?”吕布犹豫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坚定:“女儿!”
随即,吕布派出精锐骑兵,风驰电掣般追回女儿。为了防止消息泄露,损害名誉,他狠下心来,将袁术的使者斩杀。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,此事还是传到了袁术耳中。
袁术闻讯,暴跳如雷,立刻调兵遣将,攻打吕布。
袁术一声令下,旗下大将军张勋、大将桥蕤等猛将纷纷响应。与此同时,袁术还纠集了韩暹、杨奉等在逃的悍匪,共组成了七路大军,浩浩荡荡地向徐州进。
此时,徐州的守将吕布闻讯,顿时心生惧意,面色苍白,埋怨地看着身边的谋士陈珪。
“如今袁术大军压境,都是因为你之前的决策失误,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!你说,我们现在该怎么办?”吕布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责备,似乎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陈珪身上。
陈珪面对吕布的责难,却显得异常镇定,他微微一笑。